精研笃行,点亮物理教学之光——一位初中物理骨干教师的成长蜕变
保定市乐凯中学 刘亚丽
一、成长困境:二十余载的专业反思
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已二十多个年头,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知识早已烂熟于心。然而,随着第八次教育改革的推进,越发感觉课堂活力不足,学生虽能掌握知识考点,但对学习物理的兴趣缺缺,对知识的构建过程不够清晰,实验课越来越按部就班,不再下大功夫去反复琢摸,所以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思考和探索欲,教学工作似乎陷入了职业倦怠区和“舒适圈”的瓶颈。
二、研修赋能:四大模块的深度学习
2004年3月14-4月2日,有幸参加河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项目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课堂”、“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立足实验教学,提高课堂质量”、“转型为智慧型的老师”四大模块完成了120学时沉浸式研修。
三、研修收获:多元路径的成长
1. 理念重构,从“教知识”到“育素养”
听了李建雄老师的《物理新课标解读及新课程实施探索》和李莉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讲座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报告中提到的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让我思考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点的增删、新教材的使用、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考试科目的变化等,都指向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培养这些素养。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让我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的对比,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
跨学科实践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跨学科实践的设计原则,包括融合性、实践性、问题性和学习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材中跨学科实践的内容和编排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2. 教材深研,开发利用
听了郜建辉老师关于新教材变化的讲座,犹如一场春天的及时雨,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为我未来的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在讲座中,郜建辉老师首先深入剖析了新旧课标的差异。通过对比,我清晰地看到新课标的目标更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转变意义深远,它契合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让教育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全面的能力塑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郜老师对新教材的变化进行了细致解读。从教材内容来看,选材更具时代性与多样性,不仅涵盖了更多反映当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素材,还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结构编排上,新教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强,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生活实例、问题引导等方式,将其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方面,郜建辉老师也给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他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讲座中关于课后作业设计的内容也让我深受启发。新教材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注重分层与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基础、提高、拓展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所收获。作业形式也应丰富多样,除了书面作业,还可设置实践作业、探究作业、阅读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听完这次讲座,我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深入钻研新教材,把握其精髓,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用心设计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积极适应新教材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就一定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助力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能力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3.实验创新,点燃探索热情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幸聆听闫学辉老师关于“如何开展好物理实验教学”的精彩讲座,令我豁然开朗,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知迈向了全新的深度与广度。
闫老师对实验开设现状的剖析,直击现实痛点,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环顾日常教学场景,难以跟上现代教育的快节奏;专业实验员的稀缺,让实验准备与指导工作常常捉襟见肘。加之物理课时被压缩,宛如紧绷的弦,实验课的组织与把控愈发艰难。而从主观层面审视,繁琐的实验准备流程,消磨着教师的精力;在应试的重压之下,实验教学沦为理论知识的“附属品”,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使当前物理实验教学深陷困境。
而闫老师提出的实验教学策略,恰似一把把精巧的钥匙,为解锁学生的创新潜能、重塑实验课堂指明了方向。巧设实验问题,激起学生思维层层涟漪,促使他们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积极主动去探索。立足实验器材培养创新思维,提醒着我们老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发现探究的契机,让有限的资源绽放无限的可能。抓住实验瓶颈促进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征程中延伸实验成果,拓展思维边界,让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的方寸之间,助力学生将实验所学融会贯通,灵活迁移运用到生活与学习的各个角落。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真切感受物理学科的迷人魅力与深远价值。
4. 精研细磨,明晰方向
王书香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做智慧型的教师。教师需深入钻研考纲考点,洞察命题趋势,“归纳整合,建构学科体系”,强调通过归纳整合,将碎片化的知识点编织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更能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检索调用知识,提升解题能力。王老师结合2024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如对凸显科学思维的22、23、25等题目的分析,让我看到科学思维在试题中的渗透,也明确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四、实践转化,凝练成果
这次培训于我而言,是一次教学理念的革新,是一场教学方法的赋能。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也为我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智慧。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从课堂教学到作业布置到测试评估,都要精心规划、严格落实,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关注教师、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我将努力践行各位教授专家的理念与方法,把理论学习转化成实践活动,把实践凝练为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且脚踏实地,助力教师,助力学生在物理学习之路上行稳致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