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化茧成蝶——廿四载农村化学教师的“催化”新生
庞廷万 张家口市宣化区第二实验中学 高级教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大巴车的车窗,洒在印有河北工业大学校徽的《国培学员手册》鲜艳的封面上时,我摩挲着这份承载着无数期待的文件,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作为一名扎根西北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24年的讲台生涯里,我曾在实验室器材短缺时用矿泉水瓶替代烧杯演示实验,在信息闭塞中努力追赶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在学生眼中的迷茫与渴望间反复叩问:如何让知识的星火照亮更多寒门学子的未来?此刻,带着满身泥土气息与教育热忱,我与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150位同仁相聚在天津光合谷研修基地,如干涸的禾苗迎来甘霖,又如迷途的旅人望见灯塔——这一场跨越山海的相遇,注定要在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生命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拨开乌云终见日
(一)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1. 遇见教育变革的灯塔
在省骨干培训的第三天,刘敬华教授的讲座如一道强光穿透迷雾,让我对"核心素养"这一高频词有了具象化的认知。这位深耕化学教育30年的专家,用鲜活的案例与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指明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转型路径。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刻意识到: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扎根在乡村课堂的参天大树。
刘教授的"三问教学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促使我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从"主讲人"到"协作者";从"评判者"到"对话者":通过"素养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探究过程,用发展性评价替代单一分数。刘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回到乡村课堂,我将以刘教授的智慧为舟,在"素养导向"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用真实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用跨学科视角拓宽他们的认知边界,用技术赋能打破城乡教育的围墙。正如刘教授所言:"当化学教师开始关注星辰大海,学生的眼中才会有璀璨星河。"这场与刘教授的思想相遇,恰似拨云见日,让我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看清了方向。我愿做一粒火种,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播撒在皖北的田野上,静待花开遍野。
2. 在迷雾中寻找清晰的坐标
在省骨干培训的第13天,李焱教授的《基于证据的听评课》专题报告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多年来评课的模糊认知。作为农村中学教研组长,我曾陷入"感觉评课"的怪圈——课堂气氛活跃就认为是好课,学生安静听讲就判定效率高。李教授提出的"用证据说话"理念,让我意识到:评课不应是主观臆断,而应是基于数据的科学诊断。这场思维风暴,为乡村教研打开了新的维度。李老师让我深刻体会到:基于证据的听评课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用理性之光温暖教育的艺术。回到乡村,我将以李教授的智慧为镜,在教研中践行"证据文化"——用观察量表记录课堂的呼吸,用数据分析破解教学的密码,用改进策略点燃教师的成长。正如李教授所言:"当证据成为教研的通用语言,教育才能真正走向精准与科学。"这场与李焱教授的思想对话,恰似在迷雾中亮起的北斗七星。作为农村教育的守望者,我愿以证据为舟,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驶向更明亮的远方,让每一个乡村青年教师都能在清晰的课堂坐标中找到成长的方向。
(二)实践研修:突破创新瓶颈
1.名校跟岗:
赴天津第一中学观摩“新技术介入下的探究式课堂”,李斌老师的示范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实现教学的精准化与个性化。作为农村教师,我将以此次观摩为起点,在"技术赋能"与"乡土特色"之间寻找平衡点——用虚拟仿真弥补实验资源不足,用AI工具捕捉学生思维火花,用本土化数据激活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正如李老师所说:"当数据成为师生对话的新语言,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因材施教。"
赴百年老校天津第三中学观摩“旋转的风扇-溶液复习课”,王江岩老师以"旋转的风扇"为线索,将溶液相关知识编织成一张动态认知网络:通过“转不转-转的快慢”,进而引出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情境真实有效,课堂轻松有序。
王江岩老师的复习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效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情境激活、思维建模、技术赋能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作为农村教师,我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在"生活性""探究性""技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用乡土案例点燃复习热情,用模型工具突破思维瓶颈,用简易技术实现精准教学。正如王老师所言:"当复习课成为思维的练兵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成长成果与创新实践
(一)课堂转型:从讲授到探究
回到学校后指导青年教师王建敏作《金属的复习课》改为基于真实情境下实验探究-锡纸成分的探究,组织学生分组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利用问题驱动,学生从金属的物理性质颜色、熔点等入手缩小范围,然后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实验,分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该课改型后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0%提升至90%,实验设计能力显著增强。该课也被区教研室推荐参加2025年张家口市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素养落地:联结生活与社会
指导青年教师王晓慧开展项目式学习《水质检测与自制净水器》一课获张家口市优质课一等奖。
三、反思与辐射
个人反思:“国培让我意识到,农村不是劣势而是资源。用身边的化学问题驱动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爱上科学。”
区域辐射:承担区域二次培训,分享《学无止境的青年教师成长之路》讲座,受众超200人次。
总之,培训后我的成长历程印证了国培计划“赋能骨干、反哺乡村”的价值。24年坚守,从青丝到白发;一场国培,从困惑到澄明。我深知:农村教育不是悲情叙事,而是充满张力的创造场域。愿以乡土为砚,汗水为墨,在化学教育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农村师生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