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优秀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

破茧化蝶,国培赋能,以化学之光点亮乡村教育——一位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成长蜕变


蠡县大百尺中学 齐江敏

我是一名农村乡镇中学的化学教师,有幸参加由河北工业大学主办的河北省“国培计划(2024)”中西部骨干项目 ——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初中化学培训。在此,我衷心感谢上级领导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也对“国培”团队精心搭建的学习平台致以诚挚谢意。

这场为期 20 天的培训,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暂时告别日常教学、全身心沉浸于学习的难得契机,更是一场在化学教育前沿领域探寻理念、汲取知识的精彩旅程。看着身边来自全省各地、同样怀揣教育热忱的同仁,我预感,这段学习经历必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推动我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理念革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认知蜕变

(一)专业成长:教学认知的重构

参与国培前,身为农村乡镇中学的化学教师,我的教学重心多放在化学知识的机械传授上。国培期间,周业虹教授带来的“融合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编写与教学建议”、刘敬华教授分享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刘红梅老师开展的“学习新课标,实践新教材”等讲座,如醍醐灌顶,彻底颠覆了我对新课标教学的认知。专家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育经验,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我在化学教学领域的探索指明方向。

过去,我在讲复习课时,习惯采用单元式或主题式复习方法。如今,我会在复习课中创设情境,借助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驱动性问题,布置教学任务。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设计阶梯式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博采众长:教学理念的迭代

以往,受农村教学条件限制,我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而国培为我打开了通往教育新世界的大门。王丽华教授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英华老师的“中学化学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悟透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评”讲座,如同迷雾中的灯塔,为我指引方向;黄燕宁教授关于“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和张宝旺老师“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让我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推动我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孙成林老师在“对化学常态课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强调,德育对智育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想学”是“学会” 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才能真正开启智育大门。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德育,运用理想、责任、兴趣、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将“让学生想学”的情感目标融入每一节课 。

二、教学突破:从“传统课堂”到“创新实践”的行动蜕变

(一)思维冲击:课堂模式的革新

李炎教授开展的“基于证据的听评课”讲座、李春盛老师分享的“基于跨学科学习的综合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谢家明老师带来的“基于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背景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以及徐掌印老师主讲的“基于新课标理解的情境化试题命制”讲座,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思维,为我的创新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天津一中李斌老师的说播课《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注重融入学生的体验、经历与探索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化学教学应聚焦于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李老师将 pH 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融入课堂,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设计。这让我意识到,即便在乡村课堂,也能打造“没有围墙的教室”。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利用手机拍摄实验过程并制作微课,将生活与化学紧密相连。

天津第三中学王江岩老师的展示课《风扇转动的奥秘 ——神奇的溶液》,充分展现了生活情境与化学知识融合的魅力。这堂课中,知识线、情境线、任务线、素养线相互交织,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动态演示数字化实验的变化过程,体现了科技对化学教学的赋能。这启发我,可将课本实验设计为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素养培育者”,让课堂成为学生素养成长的肥沃土壤 。

(二)素养为本:实验教学的创新

张颖教授开展的“中学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提升”讲座、胡雨奇教授带来的“大中一体化贯通化学创新实验”分享,以及付威老师主讲的“如何开展初中实验教学”,针对我在实验教学领域的困惑,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讲座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教授们通过丰富案例,展示实验创新路径,强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从实验条件和环保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对实验操作、装置进行改进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变换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形式进行创新,实现微观与宏观实验的转化,推动 AI 与化学实验深度融合。

化学实验设计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是教育理念的直观体现。在未来教学中,我将秉持“素养为本”的理念,重构实验教学,做好实验教学的设计者与引领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实验教学从“教师演示”向“学生主导”转变,充分激发学生创造力。我们既要夯实实验教学的“基本功”,又要勇做教育创新的“探路者”,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起点,着力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

三、专业拓展:从“单一教学”到“多元发展”的能力蜕变

在国培之前,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一直是我的短板。朱玉军教授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优质课例研究与论文写作” 讲座,许九奎教授分享“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孙玉明老师讲解“化学教师怎么做课题研究”。这些讲座让我对论文及课题研究有了更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极大提升了我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自信心。如今,我主持了课题“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与论文,逐渐从一名“只会上课”的教师,转变为“会教、会研、会总结”的多元型教师。

商植桐教授带来安全法治教育讲座,王磊教练组织破冰行动,王自华教授分享“师生心理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的知识。专家们高屋建瓴的见解与一线教师的经验分享,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位渴望提升的教育工作者。在国培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汲取他人的智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淬炼了自己的教育智慧。

四、视野开拓:从“封闭教学”到“开放融合”的格局蜕变

(一)校史馆的精神洗礼:传承与使命的碰撞

参观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积淀。踏入校史馆的那一刻,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从北洋工艺学堂的创办,到现代工科强校的崛起,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旧教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工学并举”的初心。站在“实业救国”的展板前,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乡村教师,我们同样是在以教育“救国”,只不过我们的“战场”是乡村课堂,“武器”是知识。看到校史中记载的校友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事迹时,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身处城市还是乡村,而在于能否成为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那束光。

(二)企业参访:环保科技赋能教学新实践

国培期间,参观光大环境集团,我亲眼目睹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中环保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恰好与九年级跨学科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相契合。我当即拍摄现场视频,并设计成“垃圾焚烧中的化学密码”项目式学习方案。更让我兴奋的是,企业的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炉渣的无害化处理完全可以引入课堂,这将彻底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三)智启新篇:AI 赋能下化学教学的多元拓展

聆听张磊教授“人工智能赋能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姜国庆老师“基于 STEM 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及汪鹏教授的“基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技术的教学技能提升路径与实践”等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彻底打开了教学视野。过去,我的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如今,我积极尝试跨学科融合,在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虚拟实验等辅助教学,让农村学生也能体验数字化实验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方寸之间,而是与生活、科技以及多元学科紧密相连,教学格局更加开阔。

(四)从教材到实操:点燃农村化学教学新灵感

在化工学院的化学实验室里,面对那些“只在教材插图上见过”的仪器,我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实验操作后我陷入了反思:农村中学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完全可以利用生活化实验(如用食醋除水垢、自制苏打水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授演示趣味实验时,当看到溶液在特定条件下变色的那一瞬间,我顿悟:化学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创造这样的“顿悟时刻”,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化学的神奇与美妙。

五、信念升华:从“职业认知”到“教育情怀”的精神蜕变

在国培这场知识盛宴中,部分讲座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征程。孙琳琼教授所作的“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讲座,正是这样一座明亮的灯塔。孙教授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的认知层面,更需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未来,我将以此次讲座为全新起点,持续、系统地学习这一思想,将其作为行动指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之中 。

李源田教授的“高尚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强劲动力”讲座,结合国培期间与各地教师的交流经历,让我对教育初心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农村教育条件虽然有限,但国培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现在的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农村化学教师的使命:用国培所学改造课堂,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到化学的独特魅力;以深厚的教育情怀滋养学生,努力为他们搭建探索科学的桥梁,培养出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国培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我,推动一位农村化学教师实现华丽蜕变。在国培的熏陶下,我在教育理念、教学实操、专业素养和教育信念等方面,经历了破茧化蝶的成长。国培,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进阶之旅,更是教育生命的重塑过程,为我带来全方位的提升。未来,我会带着国培赋予的能量,扎根农村化学教育事业,助力每一位农村学生成长,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每个农村孩子在化学世界中绽放光彩,书写属于农村教师的奋斗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