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真火淬真金——国培熔炉中的化学教育涅槃
邢台市威县第三中学 陈迪
题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
一、暗火蛰伏:困于认知结界中的"周期律"
在河北省邢台市某县镇中学的化学课上,我正机械地重复着过氧化氢制氧气,此时的课堂也如那未加催化剂的过氧化氢,安静得让人心慌。每日程序化的教学流程,也一次次被学生空洞的眼神、无声的沉默所击溃。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一头雾水,大单元整合、“项目式学习”无从下手,智能白板沦为播放PPT的工具,实验因“安全风险”被简化成视频观摩……倦怠、迷茫、困惑,围绕着我。
春节期间大火的Deepseek,让我这个从教十五年的"老"教师,也第一次感受到知识体系在新技术浪潮下的震颤。在观摩了一位年轻教师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分子运动”的课堂,更是让我看见自己与教育前沿之间裂开的巨大鸿沟。于是,惶恐与不安。直到收到国培计划通知的那天,像有一道光照进我困顿的生命,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又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二、真火初燃:国培课堂的"催化裂解"
感谢河北工业大学领导和老师的统筹规划和细致安排。优美的学习环境,舒适的生活起居,温暖的关心问候,让我远离琐事的纷扰,仿佛又回到了校园时代成为一名纯粹的学生,开启了沉浸式学习。
国培课堂上,折服于周业虹编审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刻剖析,感叹于刘敬华教授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精雕细琢,沉浸在观摩课巧妙的教学构思和艺术氛围中,惊讶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革新。孙成林校长的一个个话题引发我们对化学常态课有效性的深度思考,付威老师就实际经验对如何开展初中实验教学为我们指点迷津,黄燕宁教授和张宝旺老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我们一次又一次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课堂,感受教学之艺术、化学之美好。
国培初期,省教科院许九奎主任的讲座中,以最近大火的电影《哪吒2》开篇,点明真正的教育不是矫正与规训,而是唤醒与赋能。重构了我的教育信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者”,而要做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河北工业大学张磊教授以“数智赋能,融合共生”为主题,用“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比喻技术对教学的赋能:“智能工具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育反应更高效。”掷地有声的话语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惶恐与困惑。优质课观摩后的说课讲课比赛,也使我领悟到技术不该是表演的道具,而应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工具。
最难忘在河北工业大学实验室的那天,化工实验室的动手操作,使我认识到化学和化工的联系与区别,为我的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化学实验里,当老师给我们演示用指示剂制作“绚丽彩虹”时,张颖教授戏称:“看,我们化学老师是会魔法的吧?!”大家哄笑。那个下午,我们这群平均教龄超20年的教师,像孩童般争相尝试"法老之蛇""蓝色大海的传说",实验室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是教育初心的复活反应。
三、烈焰煅金:知识重构的“能量跃迁”
培训最后,为了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效,帮助我们更好地把学习所得内化吸收、进行实操演练,项目组安排了学习成果汇报——说课展示。接到任务后,我开始运用培训所学重构《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重新研读了课标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全面考虑学情,并以此制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整体教学思路,以探究水组成的科学史和水的研究进展为情境线,设计学生活动,经历合作探究,完成核心知识的学习,达成核心素养目标。比赛前一天,我先向小组做了汇报。小组采用“切片式研讨法”,逐环节分析设计逻辑,使情境线、活动线、素养线更加清晰。此外本组专家老师还提出了不同方面的改进意见,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比如说课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怎么说?完善了结构化板书,评价反馈新增了学生自评评价量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结合大家建议,我彻夜进行了修改。第二天在组内又进行了模拟说课,从整体到细节,精益求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比赛中,充足的准备、放松的心态,使我获得了说课比赛的一等奖。而后,我还对自己撰写的关于微项目式学习的论文进行了修改,最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实验—实践”相整合的九年级化学微项目式教学研究》在省级杂志上发表。两项成果也使我完成了一次培训的“能量跃迁”。
四、薪火相传:教育田野的"链式反应"
国培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研究并未止步。国培给予的不是答案,而是持续反应的焓变。国培小组微信群每天闪烁的,是邯郸老师分享的"化学谜语墙",保定同仁研发的"家庭实验包"。周二的校本教研会上,我打开国培期间制作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包",播放采集的教学素材:厨房中的化学反应、垃圾的分类的置换、烧烤架的金属氧化……教研组老师们赞叹:"这些市井烟火里的化学,倒比课本上的铅字更鲜活。" 当我把垃圾处理站的参观转化为《城市代谢》校本课程,当乡镇中学的实验室传出"吹起生火"“滴水生烟”实验的欢呼,我知道教育的链式反应正在发生。
五、星火燎原:永不停息的"自发反应"
如今我的化学课堂,玻璃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学生的讨论声交织成歌。学生的眼里有了光,翻开学生那原本画满涂鸦的笔记本,最新一页赫然写着:"化学,原来如此有趣!化学,原来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创造未知世界的密码。校园科技节上,几名学生正认真地向参观者展示自制净水装置。"这是用矿泉水瓶、纱布、活性炭和鹅卵石构建的简易系统,装置成本不到五块钱,但净化效果达到了二级净水标准。"声音里透着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我知道,改变在悄然生长,这场始于国培的教育觉醒,正在生成改变无数人生的化学反应。
结语:"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 当国培点燃的万千火种相遇,便是照亮教育未来的璀璨星河。回望这场“国培反应”,从游离态到催化剂,从倦怠者到引燃者,每一步裂变都印证着“融合共生”的力量。当教育跳出“矫正与规训”的窠臼,当技术真正服务于“唤醒与赋能”,我们终将见证更多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迸发出璀璨的光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