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优秀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

数智赋能,融合共生:一位化学教师的国培成长之旅——在变革中寻找教育的新可能

邯郸市第十中学郝亚南  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缘起:一场期待启程的研修

当我收到“国培计划(2024)——中西部骨干项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通知时,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学经历不到十年的化学教师,怕自己资历尚浅,想着自己要面对河北省一百多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时,内心十分惶恐。同时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核心素养”的浪潮,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此外,“数智赋能”“融合共生”这些陌生词汇的出现,让我又充满了好奇。最终,更多的是带着期待,我踏上了这场研修之旅。

二、破茧:数智赋能的实践突围

培训的课程设计直击痛点。天津一中付威老师的《如何开展初中实验教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付老师以新课标为标准,实验教学可从实验探究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方面开展。对应的设计的实验思路有:UbD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跨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学科整合,问题导向、实践与创新、合作与学习等方面。其中,重点强调了家庭实验教学设计:要有灵活性,更贴近生活,要有个性化,更加安全、简易、有趣味儿。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安全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使用白醋浸泡生鸡蛋、小苏打和醋制作火山喷发、白醋除水垢等。

通过观摩优质课《水的净化—如何获得一杯好水》,仿佛置身于一场充满创意与智慧的科学盛宴。课堂中,教师以精妙的实验串联知识,用巧妙的问题激活思维,让化学原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化作学生可感知、可探索的实践内容。这场观摩不仅让我领略到优质课堂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化学教学在培养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上的无限可能。

通过观摩课天津一中《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和天津三中《风扇转动的奥秘—神奇的溶液》,两位老师借助数字化传感器,趣味实验和人工智能的帮助,让我意识到,在今后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数字化和创新实验,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一方面,努力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技能,熟练运用相关设备和软件,为学生打造更高效、有趣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与改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了一个信念:实验不是实验室的专利,数智化工具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三、共生:团队协作中的融合创新

在培训期间,还组织了几次小组讨论,如讨论了化学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我们小组主要讨论的问题表现是:统一教学进度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分层教学落实困难。对此我们总结的解决策略是:1.差异化任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梯度化作业(基础题+拓展题+挑战题)。2.动态分组:根据课堂反馈灵活调整小组分工,如“基础组负责实验操作,进阶组负责数据分析”。3.个性化辅导:利用课后时间为学困生查漏补缺,为优生提供科研项目或竞赛指导。这些方法我也将在我今后教学中进行实施。

在培训最后,组织了一场说课比赛,而我有幸代表我们小组参加。在磨课过程中,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从实验创新到情境创设,从问题链设计到评价方式优化,每一次思维碰撞都迸发出新的灵感,特别是对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建议,都为我的说课注入了创新活力。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感恩我们一班6组的每位同仁。每一次教师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都如同启明灯,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点亮了创新与突破的方向。

四、沉淀:从理论到课堂的落地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周业虹老师的《融合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编写与教学建议》让我重新审视教材。周老师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以金属蚀刻画的制作—“金属”单元项目式学习为例,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要紧扣核心素养,要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学会仿照科学史话中的科学家实验来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实验,要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正确撰写教学设计,要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要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

河北师范大学刘敬华教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让我对一节好课有了新的标准:有意义、效率、生成、常态、有待完善。了解了构建教学主线的几种方法:以生活问题构建教学主线,突出实验构建教学主线,以发展科学思维构建教学主线,以体现学科思想为构建教学主线。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更需要重构教育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守护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又要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引路人。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在教材深度解读、课堂创新设计、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持续探索,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沃土。

五、觉醒:教育者的三重境界

回顾这段国培历程,我逐渐悟出教育者的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初登讲台时,只知照本宣科;

“见山不是山”——在技术洪流中迷失方向,盲目追逐工具创新;

“见山还是山”——回归教育本质,让数智化为素养赋能。

如今,我的课堂依然有试管与酒精灯,但也多了平板电脑和云端协作;我的板书依然工整清晰,但旁边会展示学生用编程软件制作的分子模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恰印证了:“教育变革不是颠覆,而是进化。”

六、结语:教育者的永恒使命

感谢河北省教育厅搭建的高规格培训平台。作为“国培计划”的统筹单位,你们以推动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整合优质资源,让我们得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跨越地域界限,与前沿教育理念接轨。

其次,感谢河北工业大学的悉心组织与专业支持。从开班仪式的周密部署,到专家讲座的精心策划;从实验设备的全力保障,到后勤服务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贵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还要向授课专家团队致以崇高敬意。你们中既有高校教授带来最新教育理论,也有一线名师分享实战经验;既有学科教研员解读政策方向,也有技术专家传授数字化工具。每一场讲座、每一次研讨,都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我们的教育初心。

最后,感恩全体参训同仁的陪伴与支持。在小组研讨中,我们思维碰撞,共话化学教学的痛点与突破;在实操演练时,大家互相帮助,共享实验改进的创意与成果。这份教育情怀的共鸣,让培训时光成为一段温暖而难忘的记忆。

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洗礼。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把“核心素养导向”的理念融入课堂,将数字化教学工具转化为实践力,用专业成长回馈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