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赋能:一名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革新之路
——2024年"国培计划"参训纪实与专业成长反思
邢台市威县第三中学 陈迪
一、缘起:从迷茫到期待
2024年初春,我怀着忐忑与期待走进河北工业大学国培课堂。作为一名教龄20年的初中化学教师,我正经历着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课因安全顾虑流于形式,新课标下的大单元设计让我手足无措。当看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项目式学习实践"等课程标题时,内心的求知欲被重新点燃。20天高密度的研修课程,如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我干涸的专业土壤。从天津市教科院刘红梅老师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到河北工业大学张磊教授关于人工智能与化学教学融合的前沿探索,每一个专题都直击教学痛点。这场研修不仅让我重新燃起了教育热情,更让我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打破经验主义的围墙,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专业生命的迭代。 通过本次沉浸式学习,我受益匪浅实现了从"知识传授者"到"素养培育者"的转型。
二、破局:新课标与课堂重构
3月14日刘红梅老师的《学习新课标实践新教材》如醍醐灌顶。过去我总将"核心素养"简单等同于知识目标,直到刘老师展示"厨房中的化学反应"课例:学生通过检测食醋pH值、观察小苏打除垢等生活化任务,自主构建酸碱反应模型。这让我意识到,新课标下的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返校后,我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单元重构为"文物修复师"情境项目:
- 任务1:分析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之谜(金属性质)
- 任务2:设计校园铁艺围栏防锈方案(防护原理)
- 任务3:制作金属腐蚀科普微视频(知识迁移)
实施数据显示: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2%提升至89%,单元测试优秀率提高21%,更有3组学生作品入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展。
三、突围:实验教学的蝶变
3月23日张颖教授的《中学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提升》彻底颠覆我的认知。当看到"微型气体爆炸实验装置"(注射器+静电点火)时,我既震撼又惭愧——过去五年因担心安全问题,竟从未开展过氢气爆炸实验。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小组开发出"家庭实验室"系列:
- 用维生素C泡腾片研究气体体积与温度关系
- 用紫甘蓝汁制作pH彩虹试管
- 用暖宝宝探究铁氧化反应速率
特别开发"实验安全风险评估表",从药品用量、操作步骤、应急预案三个维度进行管控。如今我校化学实验室使用率从每周2课时增至5课时,学生自创实验视频在抖音家庭小实验话题获得超多点赞
四、融合:技术赋能的新生
3月26日张磊教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让我窥见未来教育图景。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反复进行汞蒸馏等危险操作;智能学情分析系统能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认知盲区。最令我惊叹的是AI备课助手:输入"质量守恒定律"关键词,即刻生成包含AR分子模型、模拟实验、分层练习的立体化教案。
我在《溶液浓度计算》教学中尝试"三步走"策略:
1. 课前通过智能平台推送微课,系统自动分析预习难点
2. 课中利用AR技术将抽象的质量分数可视化
3. 课后根据系统生成的个性化错题集进行靶向辅导
实践结果显示:该章节平均分较去年同期提高8.5分,后进生转化率达73%。
五、升华:师德滋养与专业共生
3月15日李源田教授的《高尚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整个会场数次落泪。他用张桂梅校长“让山里的女孩看见光”的故事叩击着每位学员的心灵。他提出的“三问育人法”——“我的教学是否传递了科学之美?是否唤醒了向善之心?是否播种了未来之梦?”——成为我每日备课的必思课题。如今,我在课堂中增设“化学家故事会”环节,通过门捷列夫手绘元素周期表的执着、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坚守,让学生看见科学精神背后的人性光辉,我深刻理解"教育情怀"的真谛——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将每个孩子放在心上。
在之前参访周邓纪念馆时,我在展柜前驻足良久: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使用的化学实验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百余次实验数据。这让我重新审视教师的使命——我们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科学精神的播种人。在返校后我自发地发起"三个一"行动:
- 每天记录1个学生成长瞬间
- 每周开展1次生活化实验
- 每月家访1个特殊家庭
开展"化学文化月"活动,通过科学家故事展、生活化学趣味赛等形式,让学科育人真正落地。
六、共生:学习共同体的力量
在持续三周的分组研讨中,来自河北、天津的教师们碰撞出无数火花。
1.团队共创:教研共同体的力量
在“分组研讨:优质课分析讨论”环节,我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我们以石家庄卓越中学孙成林老师的《对化学常态课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为蓝本,合作开发了“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规”,涵盖“目标适切性”“学生参与度”“思维进阶性”等6个维度。这份量规现已经成为辅助我教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2.区域辐射:经验共享的涟漪效应
研修结束后,我主动承担学校公开课《探秘食品添加剂》,运用英华老师“教学评一体化”策略设计学习任务单,邀请教研员、家长代表参与课堂观察。课后,听课教师感慨:“原来核心素养落地可以如此真实自然!”并且让家长进课堂实现了家校的良性互动,家长的正向反馈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七、顿悟:教育本质的回归
3月28日的说课展示中,我以《探秘碳中和》为主题进行汇报:
- 课前:扫码查看校园碳排放数据报告
- 课中:分组设计"碳足迹"削减方案
- 课后:实施"21天低碳行动"实践作业
当看到学生用发酵桶制作沼气、用落叶堆肥改良土壤时,我忽然明白:教育最美的样子,就是让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生根发芽。
八、展望:永不停息的追寻
结业仪式上,班主任展示的"国培成长图谱"令人震撼:92%学员实现教学范式转型,累计开发创新课例517个,辐射带动基层教师2300余人。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动,更是教育星火的燎原。
二十天的国培之旅,犹如在专业发展的迷宫中点亮明灯。当看到学生用自制的pH试纸检测雨水酸度,当收到农村教师发来的实验改进方案,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培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传授多少新知,而在于唤醒变革的勇气与智慧。这簇由国培点燃的火种,必将照亮更多化学教育者的前行之路。 如今,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国培期间记录的7本笔记,它们像一块块拼图,勾勒出专业成长的轨迹。我深知,这场蜕变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当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育就能永远年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