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之光让我在成长中超越
河北高碑店市第五中学 郑丹
2025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北工业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24)—中西部骨干项目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项目(初中物理)培训。该培训项目在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学校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培育地方教育骨干人才等方面,正逐步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这次培训不仅让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得到了洗礼,更在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和教学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此次学习历程既有专家的理论启迪,也有同伴互助的思维碰撞,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物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以下是我的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
1. 核心素养导向:
各位专家分别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一线教学实践经历,深度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和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分别从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改革整体背景及跨学科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带领我们分析解惑,使我明确在跨学科教学中怎样实施项目式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创设大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动手动脑,为提高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指明了实践方向。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感悟。和专家的每一次交流互动都如同一场精神的盛宴,都成为我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捷径。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让我更好的理解了课程标准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方式。李建雄教授《物理新课标解读及新课程实施探索》、韦永元教授“”基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中,我深刻认识到物理学的本质不再是“教会学生解题 ”,而是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新课标提出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
例:在讲“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不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能力及物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知识。
2.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优化:
通过聆听付鹏老师《新课标教材背景下的教学建议教学案例作业设计》和魏福林老师《目标统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探究》讲座,改进自己的不足。减少机械刷题,增加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如“家庭实验:用手机测声音的频率”“制作活塞式抽水机”“浮沉子”等,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能力的提升:创新实验与信息化融合
在项目式学习的课程中,徐玉洁老师《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实践案例》,从确定项目主题、制定计划,到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再到总结成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通过这次聆听,我不仅了解了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更体会到了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参与课题《县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获河北省一等奖、《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获保定市一等奖
1. 实验教学突破:
孙佩雄教授《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创新思考》和阎学辉老师《立足实验教学研究,提高物理课堂质量》及王健教授《初中物理新教材改革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让我得到很多借鉴。过去受限于器材,很多实验只能“讲实验”,现在学会利用身边低成本实验自制教具(如用吸管做杠杆、矿泉水瓶做浮沉子)和“虚拟实验”(NOBOOK)弥补硬件不足。例:在“电路故障分析”教学中,先用仿真软件模拟短路、断路现象,再让学生动手检测真实电路,理解更深刻。
2. 信息技术赋能课堂:
汪鹏教授《基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技术的数学技能提升路径与实践》与马振波《核心素养下的STEM教育的案例研究》讲座,让我更熟练掌握智慧课堂工具(希沃白板、DeepSeek功能),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如动态演示“电流方向与磁场关系”)。利用AI辅助分析学生作业,精准发现知识漏洞(如“功和功率”易错点)。
三、专业成长:从“经验型”到“研究型”教师
1. 教研能力提升:
展示成果说课微课大赛后,通过汪大云老师点评深刻的理解AI技术在教学备课中对老师的辅助作用利弊分析,但是课堂中不能误导学生使用手机。
通过国培结识的专家和同行,组建了跨区域教研群,定期交流案例、共享资源。
2. 终身学习意识:
养成阅读物理教学期刊(如《中学物理》)、物理教学云公众号的习惯,关注前沿教育动态以及科技动态。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如每学期聚焦一个教学改进点(2024年重点突破“科学思维培养”)。
四、情感与责任:教育的温度与使命
1.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物理学习困难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现在会更耐心引导,设计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例: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先让他们完成简单的实验观察,再逐步提升难度。
2.县域教师教育的担当:
作为教师,深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国培让我学会“用有限资源做有效教育”。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起到骨干教师传帮带引领作用,带领团队开发《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替代方案》,惠及更多教师。
五、未来行动方向
1. 持续实践创新:
将培训中学到的PBL(项目式学习)应用到浮力、简单机械单元,让学生设计浮沉子、省力工具等动手实践。
探索物理与STEM的结合,如开展“厨房中的物理知识”“制作活塞式抽水机”跨学科活动。
2. 辐射带动同行:
在县域教研活动中分享国培收获,推动更多教师尝试实验教学改革。
结语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课标对学科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综合化的要求,我积极投身于国培的实践之中,深刻感受到了跨学科整合的重要价值。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国培中体验到的跨学科教学渗透,最终会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收获,彰显出国培教育的卓越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也正是国培教育所强调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体现。
展望未来,不忘教育初心。“保持热爱,方能致远。”在国培的旅程中,我被名师们的风采所吸引,他们成为我前行的灯塔。国培不仅为我们搭建了通往名校的桥梁,更在实操中锤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它在我的心灵中播下了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赋予我敏锐的洞察力,让我能够自主开辟教科研的新路径。我怀揣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砥砺前行,不断求索,以期在教育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
教师成长,学生才会成长;教师创新,课堂才有活力。未来,我将以“研究者”的姿态深耕教学,用物理的理性思维和教育的温情,点亮学生的科学之光。愿我们都能如国培名师般,在专业道路上熠熠生辉,绽放光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