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塑·新生——一位县城初中物理教师的20天国培觉醒之旅
武邑县第二中学 刘冬梅
我是一名县城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师,教龄20年。扎根基层教育多年,教学风格扎实严谨,但长期困于“实验照搬教材、课堂以讲代探”的传统模式。学生评教中“实验无趣”“物理太难”成高频词,虽有心改变,却受限于县域资源与自身认知,陷入“想变不会变”的迷茫。2023年参加“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历经20天沉浸式学习,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科学启蒙者”的认知跃迁。
觉醒前:舒适圈中的三重困境:
1. 教学固化:从“实验”到“演示”的退化
实验课沦为“教师操作、学生围观”的表演,学生吐槽:“看老师手忙脚乱比实验结论更有趣。”
- 《浮力》教学十年如一日用“木块沉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学生问卷显示“80%认为浮力公式只能死记硬背”。
2. 技术鸿沟:数字化工具的“绝缘体”
- 课件仍为2005年制作的“文字+静态图”版本,学生戏称“张老师的PPT是物理界的古董”。
- 从未使用过仿真实验软件,误将“设备老旧”等同于“无法创新”。
3. 心理盲区:与Z世代学生的“认知代沟”
- 面对学生课堂沉默、课后刷短视频学物理的现象,简单归因为“学生浮躁”,未察觉其“视觉化学习”需求。
破茧时刻:国培20天的三重觉醒
1. 理论觉醒——从“经验直觉”到“脑科学导航”
-认知颠覆:在《学习科学视域下的物理教学》讲座中,首次接触“认知负荷理论”“多感官记忆编码”,惊觉自己“细致讲解”实为“思维剥夺”。
行动实验:运用“7±2信息组块法则”,将《压强》单元拆解为“坦克履带探秘→高跟鞋破冰→书包带优化”三模块,学生课堂参与率从40%提升至85%。
2. 技术觉醒——从“零基础”到“微创新达人”
技能突破:在“极简教育技术”工作坊掌握PhET仿真实验、剪映制作动态原理动画;
课堂革命:
- 用手机慢动作拍摄“水瓶下落”实验,解析失重现象,学生惊呼“原来物理在指尖”;
- 开发《家庭实验室》系列微课,指导学生用脸盆、吸管完成“流体压强实验”,作品登上省级科普平台。
3. 学生觉醒——从“知识权威”到“成长合伙人”
心理解码:通过《Z世代学习心理图谱》课程,理解学生“即时反馈”“圈层认同”需求;
关系重构:
- 创设“物理吐槽大会”,允许学生匿名写下“最反感的物理概念”,针对性设计“滑轮组密室逃脱”游戏;
- 发起“县城物理改造计划”,学生用杠杆原理设计农具改良方案,3项成果被本地农机站采纳。
裂变生长:县域课堂的“低成本革命”
1. 教学范式重构
策略:打造“三阶探究课堂”(现象激趣→问题链深究→真实问题迁移)
课例:
- 《光的折射》:学生用手机拍摄“筷子弯折”现象,结合AR软件模拟光路,破解“渔民叉鱼”难题;
- 《机械效率》:分析县城工地塔吊作业视频,计算实际机械效率,引发“节能降耗”社会议题讨论。
2. 职业生命力迸发
- 开发校本课程《物理与乡土智慧》,将本地传统工艺(如木制农具、石拱桥)融入力学教学,获市级创新案例一等奖;
- 抖音号“张老师物理实验室”粉丝破2万,单条《用电磁炉破解焦耳定律》播放量超80万,被《人民教育》转载。
3. 区域辐射效应
- 组建县域“格物致理”教师联盟,带领乡镇教师开展“一校一创新实验”计划;
- 总结《县域教师“三微”突围法》(微工具、微创新、微项目),成为省级教师培训典型案例。
反思启示:
1. 破局密钥
经验转化:20年教学沉淀不是枷锁,而是诊断学情的“雷达”;
技术哲学:县域教育创新不在“高精尖”,而在“用熟技术解真问题”。
2. 成长公式
职业新生 = 经验(E)× 学习敏锐度(A)÷ 自我设限(L)
- 当分母“自我设限”被国培击碎,45岁成为专业生命的最佳燃点。
结语:
20天国培,是一次认知越狱,更是一场教育寻根。当县域教师放下“我不能”的镣铐,教育的微光便能穿透资源壁垒——这是张老师用行动书写的答案:中年教师的觉醒,永远比焦虑早一步抵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