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优秀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

国培淬炼:破茧成蝶的物理教育之旅


沙河市第三中学   纪春霞

站在实验室的窗台前,阳光穿过自制的光具盘,在地面投下斑斓的光路。指尖抚过那套改良过的“光的反射”教具,记忆如潮水般涌回20天前——在河北工业大学参加国培的日子,像一场破茧的蜕变,让我从循规蹈矩的“教书匠”,逐渐成长为心怀星辰的教育追光者。

一、相遇国培:当新理念叩响旧认知的门

初入国培教室,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努力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投影屏上“跨学科实践课时占比10%,撬动90%课程改革”的字样格外醒目。作为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资深”教师,我自信对教材烂熟于心,却在听到专家关于STEM教育的案例时,第一次感到了震撼,原来课堂可以在真实情景中以跨学科整合方式,基于项目或问题来建构,以此培养学生素养。

“物理不是孤岛,而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专家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固步自封的教学观。过去的课堂上,我习惯用“考试重点”划分知识,用“标准答案”框定思维,却忽略了物理学科本应有的温度与力量。在微课展示环节,看到跨学科与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宣化第六中学李懿老师设计的飞机模型,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物理教育,应当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触摸知识的肌理,感受学科的魅力。

二、说课磨课:千磨万琢中的自我重构

小组微课说课任务,让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较真”的挑战。我选择《光的反射》作为课题,自认为准备充分的第一稿,却在小组研讨中被石家庄41中的王颖老师直击要害:“知识点堆砌得像百货商店,反而让核心亮点失焦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小组活动室成了“打磨场”。从板书的色彩搭配到实验演示的站位角度,从提问的逻辑层次到“请坐”时的眼神交流,每个细节都被拆解、重构。尤其在突破“法线建构”这一难点时,石家庄四中的刘素媛老师提议:“为什么不用透明亚克力板和激光笔,让学生亲眼看见‘虚拟’的法线?”这个灵感让我茅塞顿开——赶紧上网搜索购买材料,用亚克力板、荧光贴纸和微型激光笔制作教具,当光束在半透明板上清晰呈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空间关系时,那种狂喜,比任何一次获奖都更让我心动。

最终的说课现场,当我通过自制教具演示“三线共面”时,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那是同行们举起手机记录的声音。专家点评说:“这节课的亮点,在于让抽象的物理概念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那一刻我懂得,教育的匠心,就藏在对每个细节的“锱铢必较”里。

三、深度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中升级认知

国培的专题讲座,如同一场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物理教学有了更深远的思考。当专家教授们展开“大单元教学”图谱,将“能量”作为核心概念统摄力学、热学、电磁学知识时,我突然发现,过去被割裂的知识点,原来可以在“能量守恒”的脉络下形成璀璨的知识星系。回到学校后,我尝试以“校园节能改造”为主题设计大单元课程,让学生在测量路灯功率、计算电梯能耗、设计太阳能充电装置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能量转化”的知识网络。

以往的实验课,学生习惯了“按步骤操作、填数据表格”,而国培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究,应当始于“为什么会这样”的质疑,终于“如何证明”的论证。在《浮力》一课,我故意展示“沉底的铁块比漂浮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小”的“反常”现象,引导学生用称重法、排水法等多种方式论证,课堂上第一次出现了“我反对”“请你解释”的声音——那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是物理课堂该有的生命力。

四、团队共进:一群人的星光璀璨

国培最动人的,是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追光者”。我们的小组来自河北省各个县市区,破冰活动上,我们互相认识,研讨中我们逐渐熟悉,当张家口的老师展示用输液管自制的模型讲解压强知识,当衡水的老师分享数字化实验平台的使用经验,我突然明白:教育的广阔,远超自己的三尺讲台。

线上交流群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国培微信群里,时不时有人分享专家讲座的心得;时不时收到各地教研活动的直播链接。记得设计《光的反射》说课课件时,我们22组的成员对着屏幕争论如何以情景贯穿为主线,如何设计梯度问题链,如何融入思政教育,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当这个说课赢得大家的认可,我深知这不是我个人的作品,而是一群人思想的结晶。

结业前的汇报演出,我们小组合唱《潇洒走一回》:“聚散终有时,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歌声里,有初遇时的忐忑,有打磨中的坚持,更有蜕变后的笃定——原来,当个体的微光汇入团队的星河,竟能照亮如此广阔的教育星空。

五、蜕变前行:让国培之光点亮每一个课堂

结业那天,宾馆的海棠开得正盛。捧着结业证书站在花树下,我想起临行前班上学生写的小纸条:“老师,你回来时会带新的实验吗?”

回到学校的第一周,我带着国培所学计划做三件事:在实验室开辟“自制教具角”,陈列学生的自制潜水艇、自制温度计、潜望镜模型等自制教具,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作;启动“校园物理项目”,让学生用刻度尺、秒表测量操场环形跑道的周长;在课堂上引入“科学论证会”,让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表达观点、反驳质疑。

如今,每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因某个科学发现而眼睛发亮,就会想起国培时那位专家的话:“好的教育,是让教师先成为永远的学习者。”国培教会我的,不仅是跨学科实践、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这些具体的方法,更是一种永远保持开放的教育心态——愿意走出舒适区,敢于打破旧模式,乐于在与学生、同行的共同成长中,发现教育的无限可能。

窗外的阳光依然明亮,光具盘上的光路依然清晰。这场国培之旅,早已成为我教育生涯的精神坐标。它让我懂得:教育从来不是重复知识的传递,而是点燃火种的过程;教师从来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一群人携手共进的追光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蜕变的勇气,在初中物理教育的园地里深耕细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物理的世界里,看见知识的光芒,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或许就是国培赋予我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新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