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优秀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

扎根乡土育桃李,赋能成长绽芳华

吴桥县第一初级中学 刘雪林

一、启程:从乡镇讲台到学术殿堂的跨越

作为一名扎根乡镇中学二十七载的化学教师,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踏实工作。2025年初春,有幸入选河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二十天的集中研修,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之旅。从乡村课堂到河北工业大,从传统教学到AI赋能,这场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更需拓宽知识的眼界。

二、破茧:三大维度的专业觉醒

1. 课堂观察:从经验直觉走向科学循证

石家庄市教研所的李炎教授的《初中化学课堂观察的实践与思考》讲座,彻底颠覆了我对听评课的认知。过去,我的课堂评价多停留在“学生是否活跃”“流程是否完整”等感性层面。李教授提出的“五维度观察法”(目标达成、学生参与、问题价值、教师指导、作业有效),让我学会了用观察量表等工具进行证据采集。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我首次使用“学生发言分布热力图”分析课堂参与度,发现后排学生互动率仅为28%。这一数据促使我改进小组合作机制,通过“化学扑克牌”游戏实现全员参与,两周后后排互动率提升至70%。科学化的课堂观察,让教学改进有据可依。

2. AI赋能:从传统教学迈向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化学课程改革》专题学习让我震撼不已。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张磊教授团队开发的DeepSeek解题系统,不仅能自动批改作业、生成学情报告,还能通过多模态交互模拟实验风险。培训期间,我尝试用“文心一言”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课:AI根据学情数据推荐“金属寻宝”情境任务,自动生成阶梯式习题,并模拟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误区。更令我惊喜的是,通过“豆包”AI工具生成的《电解水微观过程》动画,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学生在课后问卷中写道:“原来氢氧原子是这样运动的!”这些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而是为乡村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让课堂“火”起来了。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的“对手”,而是照亮教育盲区的“明灯”。作为新时代的乡镇教师,我们既要守住“育人为本”的根,更要张开“科技赋能”的翼,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触摸未来教育的温度。

3. 点评艺术:从简单评判升维育人智慧

石家庄卓越中学的孙成林校长的《优化课堂点评 提升展示价值》讲座,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过去,我的课堂评价常陷入“很好”“不对”的单调评语。孙老师提出的“五维点评法”(表现、知识、思维、能力、情感),让我领悟了让点评成为育人载体。在《溶液的浓度》实验课上,当学生误将“溶质质量分数”表述为“溶液浓度”时,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你的表述接近科学概念,能否比较‘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异同?”这一追问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又引发了深度学习。

三、扎根:乡土教育的新生力量

培训归来,我将从以下三点践行所学:

1. 课堂革新:建立“AI+小组合作”双驱动模式,利用DeepSeek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乡村学生也能享受精准教育;

2. 课程创生:开发《乡村化学》校本课程,带领学生检测农田土壤pH值、雨水PH值、用草木灰改良酸性土壤,让知识回归生活本源;

3. 课题深耕:我主持了市级课题《实验数字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探究》,将理论工具适配于我们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真正的探索,让这些乡村孩子也能触摸科技前沿。

四、展望:守护乡村教育的星辰大海

国培之旅,让我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研究者”蜕变。未来,我将以三个“坚持”锚定成长坐标:

1. 坚持技术赋能:构建“人工智能+乡土资源”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身边的器皿破解乡村实验器材短缺难题;

2. 坚持协同发展:利用县域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云教研”共享国培成果,向老师们推荐我学习中的教育资源和成果;

3. 坚持育人初心:在每个点评中传递温度,在每节课堂里播种希望,让乡镇孩子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国培之旅于我,恰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未曾改变我扎根乡村的初心,却极大加速了专业成长的进程。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眼里闪烁的探究之光时,终于懂得:教育不是把知识灌满篮子,而是点燃生命的火把。未来,我愿以项目为帆,以跨学科为桨,载着乡镇学子驶向素养教育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