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赋能,探索物理教学新路径——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的成长故事
贾风英 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 副高级教师
引言:缘起国培,遇见教育新视野
2025年的春天,我带着对教学瓶颈的困惑,踏入了“国培计划”的课堂。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实验流于形式,概念理解浮于表面,课堂互动缺乏活力。国培项目如同一盏明灯,既有理论的高度引领,又有实践的深度体验,更有团队协作的智慧碰撞,不仅为我打开了教育创新的窗口,更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与专业成长的喜悦。
一、国培学习:从理论到思维的蜕变
在国培的专题讲座中,“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专家提出:“物理教学应立足真实情境,以问题驱动思维,以实验重构课堂。”这一观点颠覆了我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惯性。
创新点1:项目式学习(PBL)的启发
国培课程中,我系统学习了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例如,在“力学综合应用”模块,专家以“设计一座抗震模型桥”为任务,引导学员通过实验探究材料强度、结构稳定性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让我意识到:物理课堂可以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验室”。
创新点2:实验教学的深度改革
传统实验课常因器材不足或时间限制而简化操作,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薄弱。国培中,闫学辉教授分享了“微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和“家庭实验室”的融合模式,讲座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与我们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正解我们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我校存在实验教学困境:教学设备陈旧,难以胜任教学需求,缺乏专业的实验员,物理课时又偏少留给实验的时间不足,实验课控制难度大等一系列的我问题,利用手机传感器测量压力,测量流体压强随流速变化的具体数值变化,结合PhET模拟软件分析数据,既能突破资源限制打破时空限制,又能提升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每个周末都开展一个家庭实验比赛,利用生活器材设计实验,并且把制作、组装器材和进行实验的的过程都用视频记录,返校后利用自习时间进行展示,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也乐此不彼,寓学于乐。同时也体现了朱正元教授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强大力量。
二、课堂实践:从模仿到创新的突破
带着国培的收获,我决定在八年级“浮力”单元进行改革尝试。
案例1:以创新小实验导入新课
我使用气球和螺丝帽制作浮沉子作为浮力教学的导入情景,用气球和螺丝帽制作浮沉子作为浮力课堂导入情景,兼具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现象直观,激发兴趣,实验操作类似“魔术”,迅速吸引注意力,通过“为什么一捏瓶子它就下沉?”等提问,自然引发探究欲。还可以多角度渗透浮力核心概念;课堂小结时重新返回到导入时的小魔术,由学生揭秘,不仅首尾呼应,给学生慢慢的成就感,还能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类比潜水艇沉浮原理,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如控制浮沉子灵敏度),从“观察现象”到“总结规律”,锻炼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这种导入方式通过“现象→问题→原理→应用”的链条,能有效突破浮力概念的抽象性,为后续教学打下生动的认知基础。
案例2:真实情境下的问题驱动
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抛出问题:“如何用浮力原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用溢水杯和量筒,有的尝试自制密度计。过程中,我引入“微实验”理念,鼓励学生用吸管、橡皮泥等简易材料制作浮力秤,并录制操作视频进行班级分享。
案例3: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验课
针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抽象性,我利用PhET仿真软件搭建虚拟实验平台,学生通过拖拽物体观察浮力变化,再结合真实弹簧秤进行验证。数据对比中,一名学生发现:“虚拟实验的误差更小,但真实操作能感受到力的变化!”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既深化了理论理解,又保留了实践的真实感。
成效:单元测试显示,学生对浮力公式的应用准确率从65%提升至82%;更可喜的是,课后有学生主动研究“潜水艇浮沉原理”,并制作了简易模型在科技节展示。
三、教研共生:从个人到团队的成长
国培的收获不应止步于个人。返校后,我准备发起教研组“创新教学沙龙”,推动团队共同成长。
举措1:开发校本实验资源库
我与同事合作,将国培中积累的“低成本实验案例”整理成资源包。例如,用矿泉水瓶和吸管制作气压计,用激光笔演示光的折射定律。这些案例被上传至学校共享平台,供全校物理教师参考使用。
举措2:跨学科协作项目
受国培“跨学科整合”理念启发,我们与化学组联合设计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课程。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分析太阳能电池效率,结合化学知识探究电池材料优化方案,最终以调研报告形式呈现成果。该项目在市级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反思与展望: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探索
回首这段国培之旅,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念更新,更需勇于实践的勇气和团队协作的智慧。
反思:初期尝试项目式学习时,我曾因课堂进度滞后而焦虑。但导师的提醒点醒了我:“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思维成长比知识灌输更重要。”如今,我学会在“预设”与“生成”间找到平衡,耐心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
展望:未来,我计划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物理实验”的融合模式,例如利用编程传感器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同时,我希望将国培的辐射效应扩大到更多乡村学校,通过线上教研分享资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结语:以国培为帆,驶向教育新彼岸
国培不仅赋予我专业成长的底气,更让我坚信: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点燃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愿继续以实验为媒、以问题为舟,与学生共同遨游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