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优秀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

梦圆河北工大 成长在国培

  承德市隆化县张三营中学 孙广军


筑梦云端

云端成长——国培引领下初中物理教师的数字化进阶

身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有幸参与国培项目,在知识与理念交融中,感受教育变革浪潮。“成长在云端”理念借助微信群与学习通,重塑我的教学成长路径。

国培打开通往教育前沿的大门,专家智慧、同行交流,让我意识到数字化工具对教学的重要性。搭建微信群、加入学习通,开启云端成长之旅。

微信群成为交流互动家园。分享国培知识、物理科普,学生随时提问,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同学们分享鞋底花纹、汽车刹车装置等生活现象,思维碰撞,加深知识理解,也让我看到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学习通是教学资源宝库。我依据国培理念构建课程学习,上传资料、心得,利用讨论区功能,打破时空限制。学习“刻度尺测长度”时,要让学生多角度分析,结合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理解,展现自主思考潜力。

借助这两个平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我的教学不再受限。在国培引领下,我不断成长,努力打造更精彩高效的课堂。

 追梦津门

天津国培初中物理教师学习心得——以“核心素养”为舟,驶向教育创新之海

专家讲座带来前沿理念,如河北工大教授讲“物理教学应像剥洋葱,层层递进揭示本质”,强调以“前沿科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教学中,从真实情境切入,融合数学计算与工程思维,让知识不再抽象。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教材解读”、“如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新课标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如何提高物理写作能力”、“中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基于中考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与建议…… 令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理清思路,助力因材施教,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名校观摩直击传统教学痛点。天津一中,天津三中实地参观,课堂观察,互动研讨,校风校貌使我震撼,学校底蕴使我浸润,科技与物理融合,精师与高生互通,让我看到物理教学的新方向。

实践反思:我的教学改进清单

实验教学上,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解决高危实验无法开展的难题,如“核反应堆工作原理”的模拟。设计“实验任务卡”分层,基础任务夯实基础,拓展任务提升能力,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课堂互动借鉴“智能分组系统”,用课堂派APP记录发言,动态调整小组角色,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设计“物理辩论赛”,如“新能源汽车能否完全取代燃油车”,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理问题。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评价,关注实验报告逻辑性、小组合作贡献度。探索“素养雷达图”可视化评价,直观呈现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维度的成长,全面评估学生发展。

津门印象:教育情怀与城市精神的共鸣

课余漫步天津街头,五大道洋楼力学结构、意式风情区灯光设计,都是物理现象观察素材。更触动我要“扎根一线、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天津一中教师交流时,他们分享的“学困生帮扶手册”,按认知误区分类整理,细致入微,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用爱与耐心为学生点亮希望。

未来展望:做“种子教师”,播撒创新火种

回到学校,组织教研组分享天津国培经验,重点推进“项目式学习”与“AI工具应用”,让先进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联合化学、地理教师开发“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跨学科主题课,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关注“天津教研”公众号资源,定期参与京津冀教师线上研讨,紧跟教育前沿,保持理念更新,不断提升自我。

此次国培如钥匙,打开物理教学创新大门。我将带着热忱,在课堂播撒科学种子,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探索之乐。

圆梦河北工大

河北工业大学研修学习心得——从北辰到虹桥,追寻物理教育的诗与远方

北辰校区充满未来感,智能实验室里,初中生探究“光伏板发电效率”,用传感器采集数据、Python编程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探究”,为初中实验教学提供新思路。跨学科平台上,“物理+人工智能”工作坊,用Arduino制作“声控LED灯阵”,融合欧姆定律与编程逻辑,启发初中创客教育开展。

红桥校区满是历史韵味,物理馆中1930年代的威尔逊云室、密立根油滴仪等珍贵仪器,诉说着百年学府的科研故事。听老教授讲述周光召院士在此做研究的过往,深刻体会“严谨治学”精神传承。海河教育论坛上,与教授共议“双减背景下物理作业设计”,“阶梯式任务链”理念为优化作业结构提供理论支撑,让作业更具针对性与层次性。

课程深度: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前沿讲座拓宽认知边界,“量子物理与中学教学”中,教授用“薛定谔的猫”类比电路状态分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启发我在讲解“串联/并联电路动态变化”时引入“状态叠加”思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电路问题。“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展示的“科学推理能力量表”,让我重视对学生“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等核心能力的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科学思维。

实践工坊激发教学灵感,3D打印教具制作“浮力原理演示装置”,打印不同密度材料,直观展示浮沉条件,解决传统实验器材单一问题。虚拟现实实验中体验“原子核衰变”,第一视角观察粒子轨迹,计划用于“原子结构”教学,以沉浸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微观世界不再神秘。

教学反思:重构课堂的三大突破点

实验教学借鉴“开放式实验室”模式,在班级设“物理创客角”,提供传感器、舵机等器材,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智能温控风扇”“地震报警器”等项目,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引入“失败分析日志”,要求记录实验故障及解决过程,培养抗挫折能力与工程思维,让学生在失败中成长。

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链+思维导图”模式,以力学教学为例,从基础的木块受力分析,到斜面倾角变化时摩擦力分析,再结合能量守恒探讨滑行距离,层层递进。制作“思维可视化工具包”,含受力分析模板、公式推导流程图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思维,学会梳理知识脉络。

评价创新推出“物理素养存折”,记录课堂质疑次数、实验创新点、跨学科项目贡献度等,每月兑换奖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开发“动态评价雷达图”,用折线图对比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社会应用”等维度进步,全面跟踪学生成长。

校园文化:工大精神的深层滋养

红桥校区校史馆中1912年的物理教案,“勤 慎 公 忠”的校训,让我思考教师职业敬畏感,意识到教学不仅是工作,更是传承科学精神的使命。北辰校区的国家级物理实验室,力热声光电一应俱全,拓展物理学习空间,紧跟时代步伐。

 

逐梦向前行,育时代新人——做教育创新的践行者

"逐梦向前行",是信念,更是行动指南。参与国培和河北工业大学研修后,我深感教育创新无尽,自己肩负为学生开启知识大门、引领科学探索的重任。

回归教学岗位,我把所学融入物理课堂。精心设计教学,让实验成为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引入“自制电动机”等新颖实验,鼓励学生质疑、尝试,主动解决问题,体会探究乐趣。例如在“自制发电机”实验里,学生优化转速、转向,理解电磁感应原理,提升动手与创新能力。

思维训练方面,我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建立思维模型。以“压强”知识为例,借助问题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多角度分析,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动画、虚拟实验软件,将抽象知识直观呈现,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兴趣。

 评价上,推行多元化方式,摒弃唯分数论,关注学习过程与全面发展。通过“物理素养存折”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实验创新、项目贡献等,给予奖励;利用“动态评价雷达图”,从多维度展现学生进步,及时鼓励指导,让学生感受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区域教研中,我联合同事打造《生活中的物理奥秘》等校本课程,融入生活现象,增强实用性与趣味性。积极参与区域教研,组织参观高校实验室、跨校实验大赛等活动,共享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学水平。

持续学习上,我定将关注教育前沿,订阅期刊、参加讲座,更新理念与知识。积极参与培训研讨,与专家交流,学习先进方法。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做好大中贯通相关工作。

教育之路漫长,我将怀揣热爱与责任,不断探索创新,点亮学生心中科学之火,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