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赋能,破茧成蝶——我的初中生物教学成长之路
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二中学 吴双
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怀揣梦想的追光者。很荣幸,我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与了此次意义非凡的“国培项目”。这段培训时光,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求知若渴的心田;又似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未来的教学航程指明了方向。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我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育人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理念革新,聚焦核心素养
潘紫千老师关于《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变化》的讲解,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新课标的大门。我深刻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不应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转变,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王颖老师的《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初中生物学教材》课程,让我学会了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元素。我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不仅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心理赋能,构建和谐课堂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王自华教授的《师生心理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技巧,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同时,我也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也会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中调整心态,释放压力。通过参加培训中的心理辅导活动和与同事的交流分享,我逐渐掌握了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三、专业发展,探索教学新路径
张连生教授的《定义自己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点诉求》课程,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初心和职业规划。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
高宏老师关于《STEM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思考》的分享,为我打开了一扇跨学科教学的新窗口。我开始尝试将STEM理念融入初中生物教学,尝试设计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项目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生态瓶的设计、制作和监测。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张磊教授的《人工智能赋能生物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和汪鹏教授的《基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技术的教学技能提升路径与实践》课程,让我看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我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命题设计,精准检验学习成效
王健老师的《核心素养落地的命题设计:理论框架与实操案例》课程,让我对命题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命题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
我认真学习命题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结合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精心设计每一道试题。在命题过程中,我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开放性和综合性,避免单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李荣荣老师的《关注个体差异——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与评价》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我开始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也采用了分层作业的方式,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通过分层教学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实践育人,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
崔妍老师的《聚焦实践育人,落实科学教育——生物学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课程,为我提供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需求,尝试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生物校本课程,如“我与海洋有个约会”“盐碱地里稻谷香”等。
七、跨学科融合,拓宽教学视野
汪大云教授的《从物理看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和尹捷丽老师的《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学科育人教学实践》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讲解“视觉的形成”时,我邀请物理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视觉形成的原理。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生物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提升写作能力
李增娇教授的《数智时代中学生物教师的写作与投稿》课程,让我认识到教学反思和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我开始养成定期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记录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
九、观摩交流,汲取他人之长
培训期间,我们还前往天津中学和天津第三中学观摩公开课及交流。这些优秀的公开课让我大开眼界,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教师的高超教学水平和先进教育理念。
在交流环节中,我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困惑,也学习到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做法。通过观摩交流,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十、成长蜕变,展望未来征程
回顾这段国培之旅,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将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我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堂上收获知识、快乐成长;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国培赋能,让我破茧成蝶。我将带着这份成长与收获,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耕耘,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